网站公告: 关于设立农村供水保障问题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2-10-09 15:06:12

孙玉琢同志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系统治理 全力做好水旱灾害防御

孙玉琢

2022年9月29日)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全面协调水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推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实行河长制等一系列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和突出抓好的重点任务,为我们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十六字”治水思路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科学严谨、逻辑严密的治水理论体系,贯穿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在治水领域的精准要求。

水利局党组把“十六字”治水思路作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不折不扣落实到水利高质量发展各环节、全过程。着力提升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集约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四种能力,实施水灾害防御、河湖连通全域治水、河湖生态环境修复、智慧水利、水资源集约节约、依法治水能力提升等六大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从体系来看,防洪保安工程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防汛指挥调度系统基本确立,但整体防洪能力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洪涝灾害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远没有达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主要河道堤防、海堤尚未达到规划的防洪(潮)标准,一般河流防洪标准低、淤积严重、泄洪不畅;小型水库、水闸、河道堤防等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二是社会经济活动对水利设施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增多,为追求经济利益侵占河道行洪断面的现象客观存在。三是气象、山洪灾害、风暴潮的预测、监测水平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防汛工作需求。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一方面需要通过“补短板”,持续完善水利工程体系,提高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保障能力;一方面必须通过“强监管”,纠正思想观念上的偏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要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不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工程体系,构建主要由水库、河道及堤防、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蓄滞洪区蓄洪功能,为调控洪水、保障供水、抵御灾害提供硬基础。二要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努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三要加快智慧水利建设,提高防御工作信息化水平。当前重点是建设雨水情测报、水库安全监测、河道自动水位观测系统建设。四要科学实施水工程调度。完善水库汛期调度运用规定,规范水库防洪调度,严格落实调度运用计划,严控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充分发挥水库防洪减灾效益,严禁违规超汛限水位运行。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依法科学精细实施水工程防洪抗旱调度,强化水库、水闸、分洪河道、蓄滞洪区等水工程的联合调度,有效拦洪削峰错峰,充分发挥防洪抗旱减灾效益。五要强化责任担当,全面压实防汛责任。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防汛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水利系统汛期的中心工作,确保思想认识到位、上岗履职到位。明确各级各类责任人,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准确预判、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决策参谋和主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