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关于设立农村供水保障问题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的公告
发布日期:2022-10-09 14:12:30

王赞同志在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王赞

(2022年9月29日)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保障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精辟论述了治水对民族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了当前水安全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深刻回答了我国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我们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微观、中观与宏观各个层次,涉及各个产业,涉及水资源取供、输配、用耗、消费各个环节,涉及政府、市场、公众各个主体,需要综合统筹、合力推进。所谓综合节水战略,就是顺应新时代新要求,通过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工程体系、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意识行动等重大措施,构建基于节水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与布局,实行经济社会全产业节水、水资源源头开发到最终消费的全过程节水和全民节水,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系统提升。如何落实“节水优先”,通过多次研读领会,感悟到“体现在水利工作中就是从观念、意识、政策、体制、措施等各方面都要体现节水的优先地位,把节约用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结合唐山市情水情实际,就贯彻落实“节水优先”方针所需要做的工作,谈一点浅见。

一是摸清底数。掌握实际情况,既是制定宏观政策的基础,也是采取具体措施的依据。我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堪忧是不争事实,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水质变差、海(咸)水入侵更是近期水利工作的难点重点。同时,我市南部北部地形地貌不同,年际间区域间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各有不同。虽然我市编制了水资源综合规划,但是具体到每个县域的可用水量的来源、构成还没有统一协调的配置方案;各县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分布、工业产业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区域用水结构、实际耗水情况等等,还没有全面了解。

二是研究指标。节约用水最主要的指标简单说就是控总量,提效率,就是从减少总量刚性需求,降低单位损耗两方面来推进。但是控哪个总量?应该控多少量?总量里面都包括什么水?效率提高到什么程度就是达到节水要求?这些问题都非常难以回答。目前,省对市县每年都确定考核节水效率指标,感到不能完全反映各地的节水水平。节水的指标真正要做好,应当深入细致的进行研究,要把指标具体到每个用水户类型,每个行业,每种产品,制定完善定额体系,明确到什么程度才是达到节水标准。比如开发利用再生水的指标,应当在严格控制总量、压减新水使用量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研究水资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的内涵,测算一个城市和县域的水量消耗状况,综合考虑城市和县域发展大数据,综合分析节水状况,不失为一个今后节水工作的研究方向和考核指标。

三是分析原因。在摸清县区用水节水综合现状,结合当地不同特点制定出节水指标后,对照分析该地区节水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开展工业企业用水审计、区域用水评价、经济发展统计公报分析等等,逐一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历史背景、政策演变等因素,发掘当地深层次的原因所在,为制定符合县区实际、适应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目标提供支撑。

四是确定目标。目标的确定是一个复杂、重要的决策过程。贯彻落实节水优先。首先要制定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要在城乡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大产业布局、重点产业园区规划中,充分体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刚性约束,对于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规划,政府及部门不得予以批复。其次要制定当地经济、人口、城市发展目标时,应当优先制定节水目标,其他目标应当在节水目标的约束下确定。第三要认真研究各地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当地水资源用途管制目标,不可托大亦不可脱节,因为节水优先。

五是具体措施。

1、推动政府落实节水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充分发挥好在节水方面的参谋助手作用,主动汇报,勇于担当,在市县两级全部建立节约用水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发挥好协调机制的作用,做好指挥员,挥好指挥棒,发好指挥令,汇聚多部门节水合力,协调推动全社会节水。

2、全面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是落实“节水优先”的重要抓手。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到2023年底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我市尚有7个县区尚未建成,时间紧、任务重,要督导指导县区加大创建力度,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同时,打造节水亮点,在企业、学校、公共机构,开展对标对表,为高标准创建节水载体提供典型示范。

3、用足用好节水重点制度。去年颁布实施的《河北省节约用水条例》对节水重点制度进一步细化实化,随后省直相关部门相继就计划用水、水平衡测试、节水评价、节水信用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为我们进一步抓好节水工作提供了有力有效的抓手。开展节水评价,将节水评价作为水资源论证的重要内容,对未开展节水评价或节水评价不达标的项目从严叫停。强化定额应用,对超过用水定额的用水单位,指导督导其实施节水改造,同时落实超定额用水差异化制度和惩处措施,并依法核减其用水计划,切实发挥好定额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加强节水评估,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评估,全面掌握我市节水工作现状,有序推动企业自行开展水平衡测试,推动政府用水审计,开展县域节水用水状况评估,整体评价区域用水水平。

4、提升节水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监督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按照“县级巡查、市级核查、省级督查”全覆盖的要求,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一线,较真碰硬,对计划用水、用水定额等内容监督检查全覆盖,对每项内容实现全链条、全环节监督检查,并根据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主体、整改要求和时限,下发“一县一单”,督促责任单位整改到位。既监督用水户用水行为、又监督相关部门履职,通过监督强化意识、促进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