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
《关于建立健全生态清洁小流域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意见》亮点有哪些?
生态 “颜值”如何变“产值”?
一起来看
《意见》提出,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并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价值核算、价值评估、公开交易、签订协议、收益分配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
首次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的概念及特点,定位于通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的优质生态产品或服务的“增量”。
首次提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试行),明确了更符合基层实际、更具有水土保持特点的生态产品分类指标以及核算方法,特别是将减少泥沙淤积、保持土壤肥力等水土保持特色指标纳入核算指标体系。
首次明确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收益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谁受益;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分配,并明确要求收益反哺所在县域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或水土保持功能巩固提升。
《意见》明确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将有效提升水土保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力,将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已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4500多条,如果按已有交易价格测算,若逐步转化交易,将增加经济收入超千亿元。水利部门还将加大培育力度,强化政策支持,每年新增生态清洁小流域500条左右,同步开展转化交易,年均创收将超百亿元。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中的反哺机制,将推动水土保持的“效果”转变为“效益”,或直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深化“两手发力”,为政府财政投入提供有效补充,拓宽水土保持投入路径,以提供更多更优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收益反哺当地基础设施改善和村民创收共富。以产业发展拉动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农业生产、文旅开发、生态康养、休闲观光等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增收致富,通过直接分红或入股等方式,为群众带来“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