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水利局局长 李鸿祥
唐山市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毗邻京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京津冀区域性中心城市。同时,唐山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87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7,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近年来,唐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采取多项务实有效措施,推动全市用水效率逐年提升。2002年,唐山市获首批“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2023年,唐山市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企业节约用水信用管理试点城市,其做法案例入选全国“2023基层治水十大经验”。2024年,唐山市获批成为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城市、全国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先行先试示范区、全国再生水利用重点城市。
坚持守正创新 深化节水改革
唐山市不断研究节水工作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方法,实现了节水技术、管理的不断创新。
践行“两手发力”,激活市场活力。引入社会资本,在工业、农业、公共机构、再生水利用等不同领域开展合同节水。全市累计开展合同节水管理项目20个,总投资额8.8亿元,年节水量约4000万立方米,有力推动了全市节水产业发展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全市用水效率提升。
争取企业节水信用评价国家试点。制定方案与制度,搭建了节水信用评价监管一体化平台,组织全市2265户企业完成注册并开展了评价,《唐山市“信用+节约用水”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被评为“2023年河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案例”和第五届“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案例。
推动智慧节水建设。开发了节水系统平台,让用水单位足不出户在线办理节水业务,节水管理人员科学下达用水计划,在线动态评估计划用水执行情况,实现计划用水全过程管控。
强化配置管理 提升监管水平
唐山市编制了《唐山市地表水配置利用规划》《唐山市城乡饮用水地表水供水一体化方案》《唐山市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先地表、后地下,先非常规水、后常规水的配置原则,大力实施水源置换项目,不断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023年唐山市地下水开采量10.62亿立方米,比2018年减少开采2.80亿立方米,同比下降20.8%。积极推进沿海地区海水淡化利用项目,目前已建成海水淡化项目7个,海水淡化总能力达30.22万立方米/天,2023年全市直接利用海水量1亿立方米,海水淡化水产量5566万立方米。
唐山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取水口“身份证”式管理全覆盖。河北省农业地下水深度管控及水权交易典型模式探索、水资源用途管制、深层地下水回灌试点、乡镇水资源论证区域评估等省级试点项目在唐山加快建设,有力提高了全市水资源监管能力和水平。
推进产业节水 做活节水文章
科技是节水的战略关键,产业是节水的重要路径。唐山市围绕科技赋能节水,以产业节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原料生产、加工制造、施工安装到售后服务的节水产业链条,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节水灌溉装备生产基地。
工业节水减排方面,大力推广冷凝水回用、废污水再生利用、分质用水和串级用水等节水工艺,不断提高工业水重复利用率。
农业节水增效方面,自主研发的水肥一体智能灌溉机器人被列入《农业物联网标准化白皮书》,相较过去可实现亩均节水50%、节电35%、省工90%以上。
城镇节水降损方面,唐山市自来水公司自主研发了DMA计量统计模块,可及时发现漏点并维修。自2021年投入运行以来,处理用水异常事件365起,累计减少漏损水量约212.48万立方米,累计节约成本956.16万元。
创建节水载体 典型示范引领
唐山市坚持把节水型公共机构、社区、企业创建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以点带面、典型带动、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创建力度,充分带动全市节水工作。
截至2023年底,唐山市2家企业、1家单位获评国家水效领跑者,61家企业获评省级节水型企业,创建市级节水型公共机构819家、节水型居民小区105个、节水型高校8所。
立体多样宣传 增强节水意识
唐山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节水宣传教育力度,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爱水、惜水、节水行动。
开展节水宣传相关比赛。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组织开展节约用水知识大赛、节水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节水在身边”抖音大赛和节水示范校园、节水家庭评选等活动,荣获全国第三届“节水在身边”短视频征集活动优秀奖。
开展节水志愿服务。组建50支节水志愿服务团队,向企业、医院、学校等用水户送制度、送规范、送科普书籍,普及节水重点制度和节水知识。
加大节水宣传场地建设。建立5处节水科普展馆(园)、6所节水型公园、4处“节水一条街”,营造全社会节约用水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