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 关于设立农村供水保障问题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的公告

新闻动态 > 工作动态

详细内容
发布日期:2023-11-01 15:10:20

滦下事务中心:智慧节水,盐碱地里飘稻香

秋风起,大地流金,位于唐山南部沿海的滦河下游灌区迎来水稻收割季,多地趁着天气晴好进行稻田采收,现代化的收割机在稻田间往来穿梭,70万亩稻田喜获丰收。

今年的供水挑战不一而足,生长前期滦河流域干旱缺水,又有后期台风“杜苏芮”外围气流影响的部分强降雨,依托水利发展,滦下事务中心精准施策,科学供水,抗旱防汛,全力保障农业灌溉,守护华北地区最大水稻灌区的粮食安全。
滦河下游灌区建设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开发利用滨海盐碱荒地,1955年12月31日,国家建设委员会批准了国营柏各庄农场的水利工程初步设计,拉开了灌区建设序幕,历时三年,1958年建成运行,后经1976年以来的震后重建,把土渠木闸,草屋马灯,人工量水的原生态,变成了现代化灌区;把流水不畅,水质恶劣,跑冒滴漏的灌区渠道,逐步锻造成“河畅、水清、岸绿”的生态美景。
为充分利用和配置好灌区水资源,滦河下游灌区多年来不断摸索稻田节水灌溉技术,通过工程、管理和农业等措施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5提高到0.62,滦下灌区总干、干渠、支渠等骨干工程完好率达到92.5%,形成完善的节水灌排体系,同时有力推动灌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大力推进深渠河网、压盐沥碱,充分利用径流水,提前蓄引滦河径流进行冬灌,引水灌溉、排盐淋碱。结合二淋水的重复利用,节水的同时构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体系,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47.5万亩。
灌区科学、有序、有效的供水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使得今年水源供应充足,确保灌区内水稻分蘖、(抽)穗、灌浆等阶段的农时用水,使水稻整个饱满度、千粒重都很高,为丰产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不断完善节水灌排体系、大力推广二淋水节水、稻田整地和节水控灌等节水技术,滦河下游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大大提高,尤其“二淋水”的灌溉再利用,让农户节水又省钱,灌区与用水户间充满暖意的供需纽带,让水深情更浓。
自2002年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以来,滦河下游灌区对输水干渠105座闸门等供水建筑物全部安装自动化计量监控设施。通过和南京水科院等单位合作,搭建用水管理信息平台,建成闸、站、所、中心四个管理层级,进行数据采集、执行操作、运行维护和科学决策,实现了灌区水源配置信息化、计量标准化、视频监控自动化、收费高效化,逐步实现“智慧一张图”。目前,在滦河下游灌区信息化调度中心运行的用水管理信息平台,相当于灌区的一个信息大脑,对下游所有监测数据实时汇总,通过系统数据分析,进行水量平衡,以达到精准调度、科学用水的目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调水和配水系统,实现农业灌溉的实时监测和水资源调配。

     滦下灌区以冬灌蓄水、错峰引水、分区域供水、以河代库储水等有效措施达到科学供水目的;每年提前科学编制各区域的配水方案,以召开供水会议、实地走访等方式,摸清需水底数,优化供水计划,并根据气象数据、不同农时阶段需水量逐步完善用水计划,时时动态调整调水量、供水量,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水资源浪费,2022年获评“国家级节水型灌区”。

640.jpeg